近期,黃金稅收政策調整及交易渠道監管問題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記者梳理發現,此次黃金增值稅零稅率政策的限定適用範圍、多渠道監管強化等舉措,不僅與反避稅、國家交易渠道掌控直接相關,更直指黃金領域長期存在的洗錢、走私亂象,同時兼顧防範實物黃金擠兌風險,背後蘊含多重政策考量。
據瞭解,此前國家推出的黃金稅收改革中,增值稅零稅率政策僅針對特定交易渠道,其他渠道並不適用。這一差異化規定除上期提及的反避稅及國家掌控交易渠道的核心目的外,黃金在非正規渠道中潛藏的洗錢風險是重要考量因素。尤其在黃金回收領域,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交易特性轉移非法資金,而金匠加工環節也成爲洗錢的高發地帶。今年年初,多地出現金匠銀行卡被查封的情況,經查實,這些金匠多與電信詐騙分子存在交易 —— 電詐分子將贓款用於購買黃金變現,而金匠僅收取加工費,導致贓款追溯陷入困境。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便部分黃金來自交易所、銀行等正規渠道,也給贓款認定帶來極大難度,這也成爲監管部門強化渠道管控的重要原因。

回溯國內黃金市場發展歷程,中國曾推行 “藏金於民” 政策,黃金交易管控一度較世界各國更爲寬鬆,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廣州貴金屬交易所等平臺應運而生。記者走訪瞭解到,這些交易所與上海黃金交易所存在本質區別,其核心爲 “期轉現市場”,交易以倉單形式進行,而倉單背後涉及的黃金真僞、是否存在實際兌付能力等問題逐漸暴露。此前,市場曾出現用鎢僞造金磚騙取銀行抵押資金的案例,多家金融機構受損。同時,這些交易所的合規性、黃金流向等問題引發監管關注,部分黃金通過這些渠道流入走私環節。
黃金走私的暴利空間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亂象。《環球時報》報道顯示,日本警方曾在東京羽田機場從一名女子內衣中搜出 8 公斤黃金,該批黃金從香港走私入境;東京一家華人珠寶店更成爲黃金走私 “中心”,大量遊客將中國產黃金製成戒指、項鍊、皮帶扣、胸罩等飾品攜帶入境,一公斤黃金走私可賺取幾十萬日元暴利。業內人士解釋,中國正規渠道黃金飾品包含高額加工費及稅費,而走私至國外後按黃金原料出售仍能獲利,這一差價成爲走私活動的核心驅動力。值得注意的是,被部分消費者視爲 “低價黃金集散地” 的水貝市場,被業內指出 “故事衆多”,專業人士極少在此採購,所謂 “低價” 背後暗藏諸多風險。
除走私問題外,實物黃金兌付限制成爲市場新焦點。近期多家銀行暫停紙黃金實物提取業務,官方給出的解釋包含稅收因素,但業內另有解讀:若大量投資者集中提取實物黃金,無論是銀行還是貴金屬交易所的倉單,均可能面臨兌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此次稅收政策調整及兌付限制,被認爲是防範黃金擠兌風險的重要舉措。正如業內分析所言,通過稅費調節降低投資者實物兌付意願,可有效緩解金融機構的兌付壓力,這與歷史上錢莊通過稅費限制白銀兌現的邏輯異曲同工。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黃金政策調整的時間節點引發市場猜測。政策出臺恰逢中美關係緩和,同期國際黃金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跌,有觀點猜測此舉可能與金融領域的國際協作存在關聯,但相關猜測暫無實質證據支撐。業內專家表示,應理性看待政策出臺的時機,避免過度解讀,但其背後體現的 “穩市場、防風險” 思路十分明確 —— 在黃金長期強勢的背景下,通過政策調控避免市場過度狂熱,同時將黃金交易納入規範化監管軌道,防範各類風險外溢。

展望未來,黃金市場的監管與博弈仍將持續。一方面,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強化對地下黃金交易的打擊力度;另一方面,隨着正規渠道監管收緊,地下交易可能出現抬頭趨勢。歷史上,黃金交易曾長期被認定爲 “無效交易”,而當前黃金作爲個人資產配置的重要選項,其抗通脹屬性仍被市場認可,但投資者需充分關注政策風險與市場亂象。專家提醒,個人投資黃金應通過正規渠道進行,切勿輕信 “低價” 誘惑,同時需理性評估實物兌付的可行性,避免陷入投資陷阱。
總體來看,此次黃金稅收政策及配套監管措施的出臺,是多維度風險防控與市場規範的綜合舉措,既回應了當前黃金市場存在的洗錢、走私、兌付等現實問題,也爲黃金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投資者而言,把握政策導向、堅守合規渠道,成爲當前黃金投資的核心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