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講和後沒幾天,中方選擇先發制人,給特朗普劃下了4條紅線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11-04

中美關係這事兒,總是像過山車一樣,上上下下。最近,主席和特朗普在釜山碰頭,談了貿易休戰的事兒,剛過去沒幾天,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就站出來,直截了當給美方劃了四條紅線。這不是隨便說說,而是實打實的表態,提醒美國那邊別亂來。整個事件發生在2025年11月3日,謝鋒通過視頻連線,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年度大會上發了言。這次大會是美國工商界搞的交流晚宴,焦點就是中美經貿合作。

先說說背景。主席和特朗普的會晤是上週的事兒,在韓國釜山舉行。那次見面,雙方聊了挺多,主要是貿易方面的。特朗普那邊表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夥伴,兩國要是攜手,能在世界上幹成不少大事。主席則強調,中美做夥伴做朋友,是歷史的啓示,也是現實的需要。結果呢,雙方達成了貿易休戰協議,中國同意購買美國大豆,還暫停了稀土管制,美方也相應放緩了些調查。這事兒讓全球都鬆了口氣,因爲過去九個月,中美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起伏,現在總算校準了航向。

可沒等大家緩過勁來,謝鋒就代表中方發了話。他直接指出,不衝突不對抗是必須堅持的底線。中美兩國難免有分歧,但關鍵是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謝鋒說得很清楚,中方的四條紅線是臺灣、民主人權、道路制度和發展權利。希望美方不挑事、不越界。要是碰了這些,中方不會客氣,會採取反制措施。

具體說說這四條紅線。第一條是臺灣問題。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立場一直很明確,大陸正在政治、經濟、軍事、輿論等領域推進統一行動。謝鋒重申,一箇中國原則的解釋權在中方手上,不是美國能隨意發明創造的。美方要是犯錯,就得視爲有意爲之。過去,美方老提自己的一箇中國政策,但中方強調,任何阻礙統一的勢力,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碾碎,哪怕是美國。

第二條是民主人權。這更多是話語權的問題。多年來,美西方把自己包裝成民主人權的正統,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中方有自己的看法,王毅以前就說過,有人把中西方關係渲染成民主和威權的對立,這種用價值觀劃線的做法不客觀、不理性、不民主。各國國情不同,實現民主人權的方式也不同。中國過去幾十年發展,就是最鮮明的證明。中國人自己最有發言權。中方還強調,對以人權爲藉口干涉別國內政、主權、安全的言行,要堅決說不。謝鋒這次把這列爲紅線,就是告訴美方,別試圖擺高姿態教中國做事,中方不喫這套。

第三條是道路制度。中國外長王毅以前直言,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的道路和制度。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直接關係到14億中國人的長遠福祉,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中方必須堅守的核心利益。簡單說,這事兒關乎中國的國本。沙利文以前承認,美國幾十年來改變中國的努力,無論明裏暗裏都失敗了。但大家都知道,美國沒死心,還在繼續類似動作。謝鋒重申這條紅線,就是對特朗普政府的最直接警告。

第四條是發展權利。中方認爲,每個國家都有權利通過努力實現自身發展,任何國家不得壓制其他國家的正當發展權利,任何不當企圖都註定失敗。可美國一直在打壓中國。特朗普最近就說得很明白,中國不能擁有最先進的芯片,因爲這會給美國帶來更大壓力。爲此,他打算繼續維持針對中國的芯片出口限制。另外,美國聯合歐洲,對中國相關企業進行打壓,也是同一個意思。謝鋒強調,對於任何針對中國的錯誤舉措,中方絕不接受,並保留反制權利。

謝鋒的講話不是空談,他說中方把這些事兒開誠佈公說出來,是爲了讓美方認清事實。如果美方能做到不挑事、不越界,合理管控分歧,採取理性的解決方式,自然是中方希望看到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有幾分有言在先的意思。要是美方頂風作案,中方不會手下留情。整個講話後,使館官網很快就發佈了全文,還包括視頻鏈接,方便大家查看。

這個事件跟之前的中美互動緊密相關。回顧一下,特朗普上臺後,中美防長董軍和赫格塞思在2025年10月31日吉隆坡會晤,那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後首次面對面接觸。中方在那次會談中也明確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絕不留模糊空間。這次謝鋒的表態,可以看作是延續,強化了中方的立場。

美方那邊呢,到現在還沒正式回應特朗普團隊保持了對華貿易休戰的立場,但內部在審閱報告。企業界反饋通過郵件表達看法,使館也給了標準回覆。貿易休戰條款開始執行,企業申報文件,供應鏈在調整。市場監測到了一些波動,但整體穩定。中方繼續強調管控分歧的重要性,通過外交渠道重申紅線。

這個事兒反映出中美兩個大國各自有想法、利益和規劃,分歧摩擦在所難免。處理方式就成了關鍵。謝鋒的表態強調了紅線意識,讓美國認清楚哪些事兒能談,哪些碰不得。要是觸碰,美方得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中方在臺灣問題上說得夠多夠明確,在民主人權上堅持自己的路徑,在道路制度上堅守國本,在發展權利上反對打壓。這些都是基於事實的立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