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親口承認:馬克龍訪華沒問題,德方卻急了,緊急撥通中方電話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11-04

中歐關係這兩年風風雨雨,尤其是法德兩國跟中國的互動,總能整出點小波瀾。2025年10月份,德國外長約翰·瓦德富爾本來計劃訪華,結果因爲一些言論鬧得行程推遲了,轉頭中方就公開說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訪華沒啥大問題,這對比一出,德國那邊坐不住了,趕緊打電話過來緩和。整個過程反映出歐盟內部的那些小算盤和中國外交的穩紮穩打,挺接地氣的國際博弈。

先說起因吧。10月23日,瓦德富爾接受路透社採訪,本來是要談訪華行程的,他表示德國堅持一箇中國政策沒變,但緊接着說德方會自行決定政策的具體實施,不支持以武力改變現狀。這話一出,在外交圈子裏炸了鍋,因爲一箇中國原則是中德建交的基礎,中方覺得這是在掏空原則,實質上縱容臺獨活動。果然,第二天10月24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直接回應,說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必須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必須明確反對臺獨,只說維護現狀卻不提反對臺獨,這會對臺海穩定造成嚴重衝擊。林劍的表態很明確,中方對這種言論不會買賬。

就在同一天,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卡特琳·德紹爾宣佈,瓦德富爾的訪華行程推遲了,原計劃是10月26日啓程,現在改期了。理由是中德雙方就討論議題還沒敲定,德方解釋時挺含糊的,沒給出具體細節。這事兒在德國國內也引發爭議,執政聯盟裏的社會民主黨議員阿赫梅托維奇批評說,這不利於改善德中關係,尤其在全球局勢緊張時,跟中國保持直接對話很重要。德國《世界報》和路透社報道了這些,指出默茨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

推遲行程後,德國企業界和政界壓力不小。因爲2025年前8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以1634億歐元的貿易額超過美國1628億歐元,重新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這主要因爲美國加徵關稅影響了德國對美出口,而中德貿易持續增長。德國汽車、機械等產業離不開中國市場,大衆、寶馬每賣四輛車就有一輛在中國,90%的稀土進口依賴中國,這些用於汽車尾氣淨化和半導體制造。要是關係鬧僵,德國工業鏈條就麻煩了。中方在2025年4月和10月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和相關技術出口管制,直接影響德國高端製造業,德國原材料署數據顯示,2023年71%的稀土來自中國,深加工全球佔比93%,短時間沒法替代。

就在德國推遲訪華的敏感期,10月28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鄧勵接受香港《南華早報》採訪,公開表示馬克龍總統訪華沒有重大障礙,雙方正在協調合適時間。鄧勵還提到,歐洲要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有影響力,也要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上發揮作用,法國作爲歐盟中最具獨立和自治傳統的國家,應在引領歐洲實現這一目標上發揮帶頭作用。這話一出,國際媒體關注度很高,因爲英國脫歐後,歐盟基本上是法德兩國主導,兩國都在爭當老大。現在中方明確表態馬克龍訪華沒問題,這對德國來說是個信號,法國在對華外交上佔了先機。

馬克龍訪華計劃其實從2025年上半年就有消息,計劃帶企業代表團,法國外交部通過大使館渠道推進。鄧勵的採訪刊發後,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援引知情人士說,馬克龍可能12月5日至6日訪華,會見主席。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埃馬紐埃爾·博納本週帶助手去中國協調。這對比德國的推遲,歐盟內部競爭就顯出來了。默茨政府上臺後,本來計劃下半年跟法國協調訪華,但瓦德富爾的言論打亂了節奏。德國媒體分析,這讓默茨政府在歐盟地位尷尬,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層訪華是外交認可,法國拿到了,德國卻不確定。

德國那邊反應快,11月3日,中國外交部網站公佈,王毅應德方請求,同瓦德富爾通電話。這通電話是德方主動的,瓦德富爾表示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提到2025年7月王毅訪德時舉行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很成功,雙方進行了良好、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對話,希望在中方方便時儘早安排訪華。他還重申德方堅持一箇中國政策沒有變化,願意同中方密切交流溝通,妥善處理分歧差異。王毅回應說,中德關係發展關鍵是相互尊重,兩國存在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不同,但應堅持溝通消除分歧,而不是搞麥克風外交,不能搞違背事實的無端指責。一箇中國原則是中德關係最重要的政治基礎,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希望德國理解和支持中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臺獨行徑。中德需要制定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政策框架,確保關係在正確軌道上。最後,王毅歡迎瓦德富爾適時訪華。

這通電話後,德國外交部表示雙方同意維持建設性對話,訪華計劃將在近期重新安排。瓦德富爾上任後多次批評中國對臺和對烏政策,比如10月中在柏林日德中心成立40週年活動上,說中國軍事擴張危及臺海和印太安全,通過經濟支持援助俄羅斯對烏克蘭行動。但電話中他態度變了,強調夥伴關係。中央社報道,王毅呼籲德方反對臺獨,強調一箇中國原則是基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