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原計劃在2025年10月26日訪華,這次行程本來安排在默茨政府上臺後,作爲新外長首次正式出訪中國。10月23日,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此行重點針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打算勸說中方放鬆關鍵礦產出口限制,因爲這些措施從2024年10月開始擴大,新增了5個類別,覆蓋了除5種以外的所有重稀土金屬,這對德國製造業供應鏈帶來直接壓力。他還談到臺灣問題,稱如果流通因暴力衝突中斷,會影響全球繁榮,重申德國堅持一箇中國政策,但強調避免暴力改變現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記者會上回應,只提維護臺海現狀而不反對臺獨,實質上縱容了臺獨活動,對臺海和平穩定造成衝擊。
10月24日,瓦德富爾在啓程前兩天宣佈取消行程,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解釋稱,因爲中方未能安排足夠多的會談,僅同意與王毅會面,但德方希望與更多高層接觸,對此表示遺憾。取消後,德國社民黨外交政策發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維奇公開批評這一決定,稱這發出不良信號,呼籲德國重新思考對華戰略,需要更積極的外交政策來改善緊張關係。中國德國商會也表達遺憾,指出企業界需要更多雙邊問題清晰度,以避免不確定性影響商業運作。商會報告中列出,政治動機下的貿易衝突和出口限制會破壞繁榮,必須通過建設性對話解決,進一步升級不符合德國經濟利益。
幾天後,瓦德富爾主動聯繫中方。2025年11月3日,王毅應德方請求同瓦德富爾通電話。中國外交部網站發佈的新聞顯示,王毅表示,中德關係發展經驗在於相互尊重,行動指南是求同存異,雙方作爲大國和經濟體,保持穩定合作對兩國和世界有益。中德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不同,存在差異不可避免,雙方應堅持溝通對話、增進了解、消除誤解、鞏固互信,但不應搞麥克風外交,不能搞違背事實的無端指責。王毅提到,中國曾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希望德國基於分裂經歷,理解並支持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一切臺獨行徑。一箇中國原則是中德關係最重要的政治基礎。王毅還指出,中德需要制定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政策框架,確保雙邊關係始終行進在正確軌道上。

瓦德富爾在通話中回應,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期待在中方方便時間儘早訪華,就兩國關係等重要問題深入溝通。德方堅持一箇中國政策沒有變化,願同中方密切各領域交流對話,妥處分歧差異,推進德中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向前發展。王毅歡迎瓦德富爾適時訪華。通話後,德國外交部發言人確認,雙方就安全、經貿及共同關心的議題交換意見,並同意儘快重啓先前取消的訪華行程。
過去幾十年,中德關係保持平穩發展,成爲中歐關係重要推動力。默克爾時期,每年必有訪華活動,朔爾茨時期也維持交流不斷。但默茨上臺後,對華政策調整引發關注,瓦德富爾上任初期的公開言論加劇了摩擦。社民黨在聯盟內部辯論中,重申需要戰略性外交來處理分歧。取消訪華事件後,德國媒體報道,柏林外交圈消息顯示,中方要求德方先糾正涉華言論,這讓德方無法接受,導致行程推遲。

貿易數據方面,2024年1月至8月,中國取代美國,成爲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進出口總額達1634億歐元,略高於德美貿易的1628億歐元。中國市場對德國企業意義重大,大衆汽車從1984年進入中國市場,通過合資工廠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到2024年累計銷量超過2800萬輛,中國市場銷量一度佔全球總銷量的30%以上,從1984年到2024年總盈利達1300億至1500億歐元。這些資金通過年度報告和銀行轉賬迴流,支持大衆全球擴張。儘管2024年大衆在華銷量下滑,但歷史貢獻支撐了德國汽車業。中國還是奔馳最大單一市場,比德國本土更重要,過去20年累計利潤接近2000億歐元,通過銷售網絡和工廠佈局實現持續增長。
稀土議題是取消訪華前的主要矛盾。中國10月9日出臺稀土新規,引發德國反應,瓦德富爾稱這些措施讓人擔憂,或危及德歐經濟。中方強調,出口管制符合國際慣例,目的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履行防擴散義務。對於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正常貿易不受影響。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額外關稅後,德國投反對票,但未能阻止,今年前8個月中德貿易仍保持增長。德國企業界擔憂供應鏈中斷,至少一成以上企業報告原材料問題導致生產停滯。
臺灣問題在瓦德富爾言論中反覆出現,他強調德國將保持一箇中國政策,但避免暴力改變現狀。中國外交部多次回應,這種表述實質上支持臺獨活動。中德關係基礎在於一箇中國原則,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出現挑釁,會損害整體合作。通話中,王毅直指德國應將心比心,反對臺獨行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