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沃爾瑪官方財報,山姆會員店在中國的銷售額已經穩穩地突破了1000億大關。
這個數字,幾乎是沃爾瑪中國整體淨銷售額的三分之二。

這是什麼概念?
就在同一時期,我們本土的上市商超企業,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慘淡。
2025年上半年,12家上市商超總營收同比下滑13.2%,淨利潤更是直接腰斬,暴跌48.12%。
關店潮更是兇猛,永輝超市半年關了227家,中百集團關了177家,聯華超市關了121家……半年淨減少的門店數量高達449家。

一邊是哀鴻遍野,關店止損;另一邊是高歌猛進,瘋狂擴張。
山姆創下了入華29年來的最快開店紀錄,僅2025年上半年就新開了6家,全年計劃新增11家,門店總數已經逼近60家。
一個收着會員費才能進門的外國超市,憑什麼在中國零售業的寒冬裏,活成了一個“熱帶雨林”?它到底給中國消費者灌了什麼“迷魂湯”?

一個付費才能逛的神奇超市
很多人對山姆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張260元(普通)或680元(卓越)的年卡。
在超市普遍免費進的中國,這簡直是反商業常識的“瘋子”行爲。
早在1996年,山姆剛進中國時,150元的年費就相當於普通人小半個月的工資,結果自然是“水土不服”,門店冷冷清清,20年纔開了15家店。

然而,時代變了。
當中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尤其是突破1萬美元之後,消費的底層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大批新崛起的中高收入家庭,他們不再把“便宜”作爲購物的唯一標準。

他們有錢,但更缺時間,更怕麻煩,最怕的是“被坑”。
山姆的會員費,就像一個精準的過濾器,一下子就篩出了這羣人。
它用260元設置了一道門檻,等於是在公開宣告:“我們這裏不歡迎只圖便宜的顧客,我們服務的是那些願意爲品質、爲效率、爲放心付費的家庭。”

這筆錢一旦交出去,奇妙的心理效應就開始了。
經濟學上管這叫“沉沒成本”,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錢都花了,不多買點不就虧了?”
這張年卡,成了一張無形的“催購符”,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復購率和粘性。
但僅僅是“沉沒成本”效應,還不足以解釋山姆的魔力。

這筆會員費背後,更深層的交易是,山姆向會員出售了一種當今中國市場最稀缺的商品——確定性。
你交的不是260塊錢,你是在爲一個承諾買單。
這個承諾是:在這裏,你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在這裏,你不用費心研究配料表;在這裏,你閉着眼睛買,都不會錯。

每年超過20億的會員費收入,讓山姆有底氣在供應鏈、品控和體驗上不計成本地投入,從而不斷加固這個“信任”的承諾,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商業閉環。
這套邏輯,精準地抓住了當代消費者的三大心理:既想“佔便宜”(追求高性價比),又怕“買到假貨”(追求安全),更想“偷懶”(降低決策成本)。
山姆用一張會員卡,把這三大需求一次性滿足了。

山姆賣的不是商品,是“幫你做決定”的權力
走進任何一家傳統大賣場,你都會被淹沒在商品和促銷信息的海洋裏。
幾萬甚至十幾萬個商品種類,光是選一瓶醬油,你可能就要面對幾十個品牌,在“零添加”“頭道抽”“減鹽”“有機”等概念裏反覆糾結。

而山姆呢?
它把商品種類精簡到了極致,只有4000種左右,不到普通大賣場的十分之一。
在山姆,每個品類,你通常只能找到一到兩款商品。
這不是偷懶,這是山姆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代爲篩選。

它背後是一支龐大的、專業的買手團隊,他們利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和海量的會員消費數據,已經替你做出了選擇。
他們幫你淘汰了90%的平庸選項,只留下了那個經過市場檢驗、品質最優、性價比最高的“最優解”。

這種“幫你挑好”的模式,對於那些患有“選擇困難症”、被信息爆炸搞得心力交瘁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它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把購物從一件費心費力的“腦力活”,變成了一件輕鬆愉快的“信任之旅”。

你不再需要成爲半個營養專家、半個質檢員,你要做的,僅僅是相信山姆的專業判斷。
這份信任的基石,就是山姆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
這個貢獻了近40%銷售額的品牌,是山姆“確定性”承諾的最終體現。
從牛奶的蛋白質標準要高於國標、對標歐盟,到生抽堅持零添加,再到每一件商品掃碼都能查到從生產到運輸的全程溯源信息,甚至是農藥殘留檢測報告。

山姆用一種近乎偏執的嚴格品控,建立起一道堅不可摧的“信任護城河”。
當本土超市還在爲幾毛錢的差價打得頭破血流,不惜犧牲品質來壓低成本時,山姆早已跳出了“價格戰”的低維度競爭,進入了“信任戰”的高維度競爭。
更可怕的是,山姆正在把這種“確定性”和“效率”延伸到線上。

憑藉遍佈全國的超過500個前置倉,山姆實現了“1小時極速達”服務,覆蓋了93%的會員家庭。
線上銷售佔比已經突破50%。
這意味着,山姆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線下賣場,它進化成了一個“門店(體驗中心)+雲倉(履約網絡)”一體化的新物種。

前阿里巴巴高管劉鵬在2025年接任山姆中國業態總裁,更是預示着山姆將在線上和數字化運營上,下更重的賭注。
本土超市模仿山姆,學着收會員費、搞大包裝,但都只學到了皮毛。

他們沒有意識到,山姆模式的真正核心,不是大倉庫,不是大包裝,甚至不是會員費本身。
它的核心,是那個看不見摸不着,卻需要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能建立起來的——信任。
很多人喜歡拿山姆和本土的“零售之神”胖東來做對比。

這很有意思,一個來自美國,一個紮根河南許昌,但他們的成功密碼驚人地一致:真誠,以及把對品質的把控做到極致。
這證明了,無論商業模式如何迭代,迴歸商業本質,用心對待消費者,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山姆的千億神話,與其說是一個外國超市的勝利,不如說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沉迷於內卷、透支消費者信任的本土零售商臉上。
參考資料:
一年在中國爆賣1000億,美國山姆憑什麼?
2025-03-03 10:37·藍鯨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