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大交易”,歐盟不樂意了,要求中方提供同等待遇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11-04


中美貿易關係這幾年一直像過山車一樣,上上下下,這次在2025年10月30日,特朗普和主席在韓國釜山見面後,總算敲定了一個臨時協議,讓大家鬆了口氣。協議的核心是美國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57%降到47%,具體來說是把跟芬太尼相關的關稅從20%砍到10%。中國那邊同意暫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還承諾買更多美國農產品,比如大豆每年25百萬噸,連續三年,另外加強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管控。特朗普在會後對記者說,這個協議讓中美關係進入一個微妙的平衡,美國不打算跟中國經濟脫鉤。這次會晤是在亞太經合組織峯會邊上進行的,雙方團隊準備了好幾個月,從2025年年初特朗普上臺後就開始陸續談關稅和稀土問題。2月份,美國先加了芬太尼相關的關稅,4月份中國回應加強稀土管制,8月份又延長了暫停期,這次10月底終於定下來一年期限。

這個協議一出來,歐盟那邊就坐不住了。歐盟一直依賴中國稀土供應,佔全球市場的80%以上,這些礦物用在汽車、飛機和武器上,缺了就亂套。2025年10月,中國本來加強了稀土出口管制,讓歐盟產業頭疼,工廠面臨停產風險。結果中美協議讓中國暫停管制一年,歐盟的供應鏈暫時穩住了,但歐盟官員覺得這主要是中美交易的結果,沒把歐盟單獨考慮進去。11月3日,歐盟在布魯塞爾開新聞發佈會,貿易專員公開說,他們還在跟中方談稀土出口細節,希望得到保證,確保中國向歐盟供應稀土和其他關鍵原材料。歐盟強調,這個暫停應該平等適用於所有貿易伙伴,不光是美國。發佈會後,歐盟繼續通過郵件和視頻會議跟中方磋商,分析供應鏈影響。

歐盟的反應不是空穴來風,早從2024年底就開始跟中國貿易摩擦加劇。歐盟想用反脅迫工具對付中國,比如對北京的行動徵收懲罰關稅,但實際操作起來沒那麼容易。10月27日,中國外交部長在吉隆坡跟歐盟領導談綠色和數字合作時,就要求歐盟給中國企業公平待遇,別搞歧視。歐盟那邊,法國總統馬克龍10月推動歐盟考慮最強貿易措施,對中國經濟脅迫回應,包括用反脅迫儀針對稀土問題。歐盟還考慮凍結中國參與歐盟3萬億歐元公共合同的機會,限制中國投資。但這些措施到現在還沒落實,歐盟內部意見不統一,有的成員國依賴中國市場,不想鬧太僵。

中美協議的細節挺具體,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11月1日白宮發佈會解釋,說中國會發行通用許可證,讓稀土、鎵、鍺、銻和石墨出口給美國用戶,這相當於撤銷了2025年4月和2022年10月的管制。中國還同意在2025年最後兩個月買至少1200萬噸美國大豆,之後三年每年2500萬噸,另外恢復美國能源和製造業產品採購。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跟記者聊,說主席答應努力止住芬太尼流入美國,這點是協議關鍵,因爲芬太尼是美國過量死亡主要原因。協議還包括美國暫停對中國造船業調查,推遲新出口限制規則。這些讓全球經濟增長壓力減輕點,但專家說這是臨時喘息,地緣政治緊張隨時可能重燃。

歐盟覺得中美這個交易把自己晾一邊了。布魯塞爾分析家說,中美峯會讓歐盟談判被 overshadow,歐盟本來計劃10月底跟中國談,但現在中美先定了,歐盟只能跟進要求同等對待。歐盟貿易部門在11月2日內部會議討論,說中美協議讓稀土供應恢復,但歐盟需要單獨協議保證不歧視。歐盟還擔心,如果中國只給美國優惠,歐盟產業會更難受,尤其是汽車和半導體領域。荷蘭政府10月12日接管中國控股的安世半導體公司,就是歐盟逆潮流例子,那時候官員審查文件,簽署命令控制管理,避免技術流失。10月13日,安世發佈聲明歡迎解除芯片運輸限制,但這事讓中歐關係更緊張。中國反對這個決定,10月14日回應說不接受。

歐盟的立場是想平衡中美影響,但實際籌碼有限。過去幾年,歐盟領導人跟中方見面次數比美國總統多,但總跟不上節奏。美國對華降溫時,歐盟衝在前頭;美國回暖時,歐盟還硬扛。像10月22日,中國商務部長接受歐盟緊急會議請求,在布魯塞爾談稀土和供應鏈,但歐盟想強制中國企業轉讓專利、軟件和製造技術,作爲投資條件。這讓中國不爽,說歐盟在搞技術搶奪。歐盟還考慮對華實施對等關稅,確保關鍵材料供應,但到現在這些還在辯論階段,沒定案。歐盟內部有人說,得先理清自家事,比如統一對華政策,別一葉障目。

特朗普回華盛頓後,11月1日在白宮審閱報告,指示團隊落實協議。主席回北京,也監督執行,助手彙報進展。貝森特11月2日開電話會議,跟盟國協調。歐盟11月4日繼續分析供應鏈,談判稀土供應。協議執行中,關稅調整生效,稀土供應穩定。荷蘭接管安世後,公司運營繼續,但中歐貿易氛圍更復雜。整個事件顯示,全球供應鏈糾纏在一起,中美一交易,就牽動歐盟神經,大家都得掂量自己的位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