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值得跟大家聊聊。
說有位老農夫偶然發現蝴蝶破繭時,總是掙扎得很辛苦。
出於好心,他便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將繭剪開,幫助蝴蝶“輕鬆”的脫繭而出。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受他幫助的蝴蝶,卻始終沒法展翅飛翔。
原來,破繭時的掙扎能將體液擠進翅膀,讓雙翅變得強勁有力。
可農夫的好意介入,反而剝奪了這個過程,讓蝴蝶喪失了飛翔的能力。
初次看到這則寓言時,有些東西便“呼啦”一下住進了我的心裏。
它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如今我們許多家庭的教育困境。
作爲父母,總想爲孩子擋住風雨,讓他們成長爲我們期待的模樣。
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有些“因果”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
一旦父母強行摻和,不但親子關係會遭到反噬。
而且還會讓孩子在人生的戰場,失去自愈和成長的機會。
尤其是以下這3種“因果”,父母再疼愛孩子,也別過度介入。

01.選擇的“因果”
在熱播綜藝《我家那閨女》裏,演員王鷗就曾坦言:
說自己30多歲仍在爲“穿什麼衣服”和母親爭執。
從小到大,從選專業到找工作,媽媽都打着“爲你好”的名義替她做決定。
而在這種養育狀態下,導致王鷗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連點外賣都要糾結很久,生怕自己選錯。
像這種“包辦式”的愛,我們並不陌生。
許多父母習慣於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替孩子做一切選擇,剝奪他們試錯的機會。
可終有一天,我們需要爲自己曾經的“掌控”買單。
哈佛大學就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
那些在童年時期被父母過度干預選擇的孩子,成年後在職業發展和親密關係中,更容易出現“決策癱瘓”。
更重要的是,這類孩子的幸福感,也比具備自主選擇的孩子低32%。
其實,作爲父母,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真相。
孩子的成長,必須用自我的真實體驗和選擇,來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而我們若是強行替他們去做選擇,看似是在“避坑”,實在卻會變成他未來路上的“隱形陷阱”。
也許一不小心,他就會在人生的海洋裏,迷失方向。

02.挫折的因果
作家劉震雲在《一句頂一萬句》裏,寫過一個細節:
少年時期的他,偷拿了家裏的錢去買零食。
後來,母親發現後,不但沒有責罵,反而替他跟父親隱瞞,說是自己弄丟了錢。
直到多年後,劉震雲在工作中,因爲一次小失誤而被領導批評,竟然當場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
母親當年的“保護”,讓他從未學會如何面對挫折。
而一點點批評和否定,都足以讓他陷入崩潰和自我懷疑之中。
像這種“多年前射出的子彈正中眉心”的情況,在我們很多家庭中,都常常上演。
而這背後,藏着心理學上的“挫折耐受閾值”理論。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抗打擊能力,就像是肌肉一樣,需要在一次次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增強。
可如果父母總是幫孩子掩蓋錯誤、推卸責任,孩子的“挫折肌肉”就會逐漸萎縮。
甚至,最終變成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相反,作家老舍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就充滿智慧。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自己小時候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母親沒有替他道歉,而是讓他親自去鄰居家認錯,並用自己的零花錢進行賠償。
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學會了“爲自己的錯誤負責”,也練就了超強的抗壓力和擔當。
正因如此,面對曾經動盪的年代,他才能頂住壓力,寫出一部部經典作品。
其實,作爲父母,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自己去走過“挫折”的低谷。
因爲我們要認識到:
今天你幫他逃避的責任,明天也許會以更沉重的方式,壓在他的肩頭。
到那時,他又該依靠誰呢?

03.人際關係的因果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一個“三山實驗”:
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從不同角度觀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後問他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
結果發現:
幼兒往往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描述。
而這,就是“自我中心思維”。
我們都知道,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常常偏執、跋扈,缺乏感恩心和共情力。
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不少家長,都在用自己的寵愛,把孩子變成這個樣子。
就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就跟我吐槽。
她說自己女兒上幼兒園時,因爲搶玩具和小朋友吵架,她爲了保護女兒,立刻衝上去與對方理論,並且幫着女兒換了個班級。
可結果,等到女兒上小學後,總會因爲一點小事,就和同學鬧矛盾,也沒人願意和她交朋友。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爲孩子從未學會自己解決衝突,也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一旦跟他人發生矛盾,就會陷入“自我中心思維”之中。
而想要擺脫這種思維,學會理解他人的關鍵,就藏在與同伴的互動中。
比如爭吵、和好、分享,這些瑣碎的社交細節,卻能一步步構建她的健全認知,也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課堂。
正如教育家孫曉雲說的那樣:
社交能力是孩子未來立足社會的基石,而這塊基石,必須由孩子自己一磚一瓦的搭建。
一旦父母插手孩子的社交,就像是孩子學游泳時一直扶着他。
看似是在保護他,實則卻讓他永遠學不會換氣。

其實,父母疼愛孩子,本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
但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
孩子雖是因愛孵化的結晶,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既然是獨立個體,他們必將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對人生的風雨和動盪。
也正因如此,作爲父母的我們,纔要在自己尚能兜底時,給他們體驗、反省和總結的機會。
而不是,大包大攬的試圖掌控一切。
畢竟,父母的愛,從不是爲孩子打造一個華麗的溫室,而是教會他在風雨中紮根。
大家說,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