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女兒,常常有人問我:
怎樣才能養出一個內心強大、不喫虧、不被人當軟柿子捏的女孩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聊聊最近看到的熱播劇《餘生有涯》。
劇裏,由毛曉彤飾演的葉思北,就是一個典型的老好人、乖乖女。
工作中,她面對同事爲早下班而推諉而來的工作,常常照單全收,沒有一句怨懟。
在生活上,她要從自己微薄的月薪裏,擠出一大部分錢來,幫襯弟弟。
比如弟弟的大學學費、婚房首付,甚至於一臺遊戲機。
正因爲這種隱忍和妥協的性格,最終在一場由老闆精心設計的酒局中,將葉思北拉入了黑淵。
我想,每一個刷過這部劇的朋友,都曾經發出過“恨鐵不成鋼”的怒吼。
但我們只要認真咀嚼葉思北的成長曆程,就不難發現,在她身上出現的悲劇,早已有跡可循。
她生長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就被教育“要懂事、要謙讓”。
而她父母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最終爲葉思北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枷鎖。
爲什麼給大家講這部電視劇呢?
原因很簡單。
任何孩子的性格底色以及人生軌跡,最終都離不開原生家庭這個核心點。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
其實,包括我在內的許多有女兒的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
養女兒和養兒子之間,有一道天然次元壁,在心境上簡直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也正因如此,隨着女兒的成長,我們內心深處,纔會有更多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怕她受欺負、怕她喫虧,甚至怕她哪天遇人不淑,一腳踩進“以愛爲名”的騙局中。
那如何規避這些問題呢?
我想答案就藏在日常點滴裏,藏在父母的尊重、平等和愛裏。
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家也是女兒的話,不妨跟我一樣,試試在生活處處,狠狠的說以下的五句話。

01.“你的感受永遠排第一,不用強迫自己懂事”
原先,刷到過一則視頻。
一個女孩,因不願給妹妹讓座,被媽媽從高速上趕下了車,隨後帶着小女兒駕車,瀟灑離開。
幸運的是,當父母的仍然殘留着一絲理智,留下爸爸在一旁照管。
但不幸的是,哪怕女兒聲嘶力竭的哭着說“媽媽不要我了”,可爸爸卻在一旁機械式的重複說着“這孩子不好教育,不懂事”。
其實,所謂“懂事”從來不是孩子的義務,更何況是讓孩子以忽略自我感受的懂事,就更是一種愛的殘忍表達方式。
說白了,哪怕孩子最終真變成了父母的期待的樣子,那這種“懂事”也一定是壓抑自我的苦苦煎熬。
到最後,要麼變得叛逆乖張,要麼形成討好型人格。
不管哪一種,都可能遭遇人生路上的迴旋鏢,遭遇“喫虧”的反噬。
作家三毛曾說:
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因爲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心裏早已預設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種答案,都是意料之中的。
所以,作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告訴女兒:
你不用爲了討好誰而放棄自己的需求,不想分享玩具就大方拒絕,不願答應的請求也可以爽快說“不”。
要知道,一個懂得尊重自我感受的女孩,纔不會在別人的期待中,迷失自己。
更重要的是,她不會害怕別人不高興、不滿意,就委屈自己、默默成虧。

02.“如果有人讓你不舒服,要立刻遠離”
在傳統觀念裏,有些父母常常會給自己的女兒灌輸“忍文化”。
最常見的就是在婚姻中,如果女兒過得不幸福,就會被勸解說“忍忍也就過去了,跟誰過不是過呢”?
但事實上,“忍”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答案,一定是不會。
曾轟動一時的“北大女生包麗”的悲劇仍然歷歷在目。
在戀愛中,她被男友精神控制,從最初的“不舒服”到後來的自我否定,直至最終失去生命,都沒敢第一時間“逃離”那個讓她痛苦的人。
心理學上有個“直覺預警”理論:
當你和某個人相處時,若頻繁感到壓抑、委屈、自我懷疑,那不是你的問題,而是這個人或這段關係本身就有問題。
所以作爲父母,一定要告訴女兒:
身體和情緒上的不舒服,就是最直接的危險信號。
無論對方是同學、戀人或親朋,只要對方的言行讓自己感到不安,就可以立刻轉身離開。
哪怕小孩子不懂,大人也得明白:
真正健康安全的關係,是讓人感到輕鬆和被愛,而不是被拉入“要不要忍和繼續”的糾結裏,反覆內耗和喫暗虧。

03.“善良的同時,也要帶點鋒芒”
爲人父母,總會教育孩子要善良、要有人情味。
可如果“善良”失去了底線和鋒芒,那指不定哪天就會將其演變成災難。
還記得“江歌案”嗎?
江歌爲了幫閨蜜劉鑫擋住其前男友的糾纏,讓劉鑫先進門,自己擋在門外善後。
卻不曾想,對方在喪心病狂之下將其殺害。
事後,劉鑫非但沒有感激,反而試圖撇清關係。
其實,江歌的善良本沒有錯,可錯就錯在他把善良當成了無底線的妥協,最終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作家周國平曾說:
善良是很珍貴的,但善良沒有長出牙齒來,那就是軟弱。
所以養育女兒,就一定要讓她明白:
善良不是無底線的退讓,不是被欺負時還要原諒,更不是爲了幫別人而犧牲自己。
真正的善良,是有選擇的:
對別人好,對壞人狠,幫值得的人,拒過分的要求。
要知道,帶點鋒芒的善良,纔不會給自己貼上“軟柿子”的標籤。
更重要的是,也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

04.“你不需要完美,做錯事也沒關係”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給女孩賦予了太多的責任和期待。
比如,小時候要乖巧懂事、人見人愛。
長大了,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得照顧好家庭,還得兼顧事業。
更可怕的是,有一些父母,甚至從小就把這老一套,穿插在孩子的教育之中。
可殊不知,越是給女兒投射這種完美期待,越是會讓他們犯錯後不敢面對。
甚至爲了掩蓋錯誤,而喫更大的虧。
在這一點上,我很喜歡周迅說過的一段話:
我這輩子犯過很多錯,但我從不後悔,因爲每一次犯錯,都是我更瞭解自己的機會。
作爲父母,也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女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犯錯也是人之常情。
重要的是,做錯事後不逃避,更不用因爲怕指責而撒謊。
因爲敢於承認錯誤,願意承擔後果的女孩,才能在試錯中學會成長。
更重要的是,也不需要因爲掩蓋錯誤,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

05.“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後盾”
之前網上有個針對女孩的話題:
如果你被欺負了,會不會告訴父母呢?
下面有超過60%的女生,都給出了“不會”的答案。
而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不少小女孩說,自己不敢告訴父母,是怕父母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
所以寧可自己喫虧,也學着去硬扛和消化。
發現沒有?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敢說,而是父母在日常教育中,給孩子帶來了錯誤的引導。
而這種引導,以及觀念中對女孩的偏見,恰恰疏離了親子關係。
甚至,爲女孩子遭受更大的欺辱和傷害,埋下了伏筆。
所以,作爲有女兒的家長,一定要常跟孩子說:
不管你遇到什麼事,哪怕你做錯了、闖禍了,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
我們可以給你分析問題,但絕不會怪你給我們添麻煩。
當我們明確告知孩子,家是你的避風港,爸爸媽媽是你堅實的後盾時,他們纔會內心果敢的面對風雨的捶打。
因爲“退路”二字,能在她們被欺負時不去忍氣吞聲,在她們陷入困境時不自我掙扎。
這份安全感,纔是對女孩一生的護持。

其實,養女兒,從來不是教會她“討好世界”,而是讓她懂得如何善待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爲父母的我們,要捨棄掉內心深處的“性別偏見”。
最後,也希望每個女孩,都能在父母的引導下,既有溫柔待人的善意,也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