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深夜刷朋友圈時,看到一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媽媽,發了這麼一句話:
爲人父母,千萬別吸食孩子的能量!
看到的第一時間,內心的震盪,便如漣漪一般漫開。
爲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我趁熱打鐵,趕忙私信聯繫了她。
她給我講了一個最近接診的案例,同時,也是一個可能在無數家庭,天天上演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晨晨。
按理說,這個年紀,正是天性爛漫、活潑好動的年紀。
可晨晨卻眼神空洞,像是被抽走靈魂的布偶,絲毫看不見孩童本該具備的光彩。
而說起原因,跟他的父母,有着扯不開的聯繫。
原來,晨晨的父母,屬於典型的老一輩那種“眼裏揉不得沙子”的類型。
比如喫飯時,孩子不小心把筷子弄掉了,就會立刻被眼神警告。
如果再有下一次,立刻上綱上線的教育,說娃不穩重、毛毛躁躁的,連筷子都拿不住,以後還能做點啥。
再比如,玩鬧時一不小心摔傷了,稍微帶點哭腔,父母就會批評他沒男子氣概。
久而久之,晨晨不敢主動說話,做起事來也顫顫巍巍。
哪怕是遞東西,都會緊張地看一眼父母的臉色。
在日常生活中,晨晨更是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犯點小錯,就迎來父母的雙重暴擊和斥責。
也正是這種成長環境,導致本屬於晨晨身上的能量,一點點地被自己的親生父母,在慢慢吸光。
其實,說起來,發生在晨晨身上的場景和畫面,在很多家庭都會上演。
而且,每一次提起,都會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窒息感。
可遺憾的是,我們有很多家長,卻很難察覺到,自己的一些行爲,正在偷偷吸食孩子的能量。
更不會意識到,那些狹隘偏頗的“認知頑疾”,會把孩子一步步拉入黑淵。

01.我們是如何不知不覺吸食孩子能量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作“情感吸血”。
說的是通過不斷否定、批評或過度控制,消耗他人的心理能量。
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中,有時更會體現的淋漓盡致。
①過度糾錯
是人就會犯錯,小孩子更是如此。
可太多家長習慣於抓着錯誤不放,非要以成年人的視角和認知,去判斷和約束孩子的一切。
比如,孩子畫畫,給太陽塗成了藍色,你趕忙指出他的問題。
再比如,孩子唱歌,你在一旁忙不迭的糾正音準。
到最後,孩子在不斷的糾錯聲中,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對外界事物探索的興趣。
更要緊的是,他會因爲害怕被“糾錯”,而喪失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
②災難化解讀
在育兒路上,我發現很多家長都帶有“災難化解讀”的思維。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一個杯子,就會被上升到“你永遠都不穩重,啥事都做不成”的高度。
再比如,孩子一次考試失利,就會被父母斷言“再這麼下去肯定考不上好大學”。
且不說,這種論調本就忽略事件的偶然性和可改進性,單論它的實際意義,除了給孩子預設失敗的未來,有什麼積極方面的價值嗎?
③情感綁架
有些家長爲了讓孩子努力上進,常常會把“我們這麼辛苦都是爲了你”、“你這樣做,對得起爸爸媽媽嗎”這類話掛在嘴邊。
可能乍一看,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仔細琢磨,就漏洞百出。
畢竟父母辛苦的原罪,都不該是因爲養育孩子。
更何況,當我們用情感綁架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變成我們期待的模樣,看似是愛的表達,實則卻會給孩子套上沉重的枷鎖。
當孩子揹着父母強行塞來的包袱上路時,他這一生絕不會輕鬆。

02.吸食能量的後果,比我們想象的嚴重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曾進行過一項長達多年的追蹤研究。
結果發現:
經常被父母批評、控制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症狀。
更讓人痛心的是,即使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區域,也會顯示出不同的活動模式。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們會看到一些本來活潑可愛的孩子,隨着年歲增長,眼神中的光芒逐漸暗淡的原因所在。
說簡單點,他們之所以慢慢變得沉默寡言、畏首畏尾,就是因爲心理能量,在日復一日的吸食中,被消耗殆盡了。

03.如何成爲孩子的“能量供給者”?
之前看過網上有人說過的一句話:
對於孩子,真正的愛,以及能量供給,就是要學會“農民思維”。
後來我仔細琢磨,發現還真是如此。
你看農民伯伯種莊稼,從不會指着玉米地大喊大叫。
也不會因自己付出了辛勞,就道德綁架它們快快生長。
而是順應時節,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剩下的就交給雨露和陽光。
對應到我們養孩子上面,也是如此。
那麼如何利用農民思維,成爲孩子的“能量供給者”呢?
其實,可以具體到三部分。
第一,尊重自然的生長規律。
農民伯伯從來不會責怪玉米地裏爲什麼長不出小麥,他們只會提供水分和養料,然後耐心等待。
而每個孩子也是這樣,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節奏和天賦。
作爲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幫助、靜待花開。
就像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足夠好的母親”概念裏提出的那樣:
父母無需完美,只需提供“足夠好”的成長環境。

第二,給“空間”,而不是處處掌控。
莊稼本身需要自己去適應氣候變化,而孩子也需要自主探索的空間。
就像有的小孩學騎自行車,我們不能一直扶着他,總要鬆開手,讓他們摔幾次,才能慢慢掌握。
其實,犯錯、跌倒和失敗,都不可怕。
但可怕的是我們家長以愛爲名,去掌控孩子一切。
到最後,孩子不但沒能從錯誤和空間中成長,反而因爲被“掌控”,而拉低了上限。
所以說,比起我們要求和期待他變成什麼樣子,還不如讓他們自己在更多的試錯空間中,學會成長。
第三,允許孩子做“不完美小孩”。
沒有一片土地,能長出一模一樣的莊稼。
有的高且肥大,有的矮且瘦小。
但每一粒莊稼,最終都會實現它本來的價值。
孩子也是這樣。
他可能數學考的一般,但語文天賦拉滿。
可能性格內斂不愛說話,但動手能力卻無與倫比。
就像作家周國平說的那樣:
教育的真諦,不是培養完美的人,而是培養真實的人。
也許當我們意識到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的時候,孩子才能在成長中,越來越自信和知足。

其實,每個孩子都自帶光芒,而我們父母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護這光芒。
尤其是如今這個競爭慘烈的時代,如果我們能成爲孩子的能量源泉,可能就會驚訝的發現:
孩子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創造力如此磅礴。
大家說,對嗎?




